• 人才引進
  • 圖書館
  • 信息公開
  • 郵箱系統
  • 校園繳費
  • 智慧校園
  • 學校OA系統
  • English

首頁

裂变,激越新能量 在“第一动力”思想指引下的湖北“创新强省”建设实践

校對: 責編: 終審: 時間:2016-02-19 閱讀:

湖北日报讯 艰辛 文俊

提要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創新”不僅被置于發展理念的首位,也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焦点位置。

當今中國,正在從要素投入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時代,誰擁有強大的創新能力,誰就能掌握先機、贏得主動。“湖北的最大資源是創新資源,最大優勢是創新優勢,最大潛力是創新潛力。”

以“建設創新湖北”、“建設創新強省”爲目標,湖北,以革新激活創新源頭,以服務構建創新生態,以創業謀劃出創新未來,春潮湧動處,揚帆奮進中。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舉世矚目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吹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嘹亮號角。

用革新之手點燃創新引擎,湖北沖破體制機制藩籬,創新創造的活力競相迸發;釋放資源集聚效應,湖北打造創業沃土,荊楚大地“第一動力”越发澎湃。

創新發展,湖北走在全國前列。近年來,湖北凭据省第十次黨代會提出的“堅持把革新創新作爲基础動力,努力建設創新湖北”的部署,推出系列科技“新政”,創新成績單有目共睹。“科技十條”、“新九條”、“黃金十條”大膽碰觸體制“天花板”,引爆科技结果轉化“核裂變”;2015年,全省技術条约成交額首次突破800億元,逾千項先進適用科技结果轉移轉化;全省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4.2%,2015年達到5028.94億元;國家級高新區由3家增至7家,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3300家,居中部第一……

掌握新常態,迎接新挑戰。省委十屆七次全會提出,把創新作爲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十三五”時期必須鼎力大举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建設創新強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上,湖北蹄疾步穩,創新驅動,闊步前行。

沖破“藩籬”天地寬

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到武漢考察。在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總書記說,一個國家只是經濟體量大,還不能代表強。國家富強靠什麽?靠自主創新,靠技術,靠人才,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

2013年9月,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走出中南海,把“課堂”搬到了中關村。在這次學習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讓市場真正成爲配置創新資源的力量,讓企業真正成爲技術創新的主體”,“最大限度支持和幫助科技人員創新創業”,“努力形成有利于創新人才成長的育人環境”。

這是殷切期待,也是激勵推动。

湖北是科教資源大省,但一度大量科技结果無法從實驗室走向企業、走向市場。

創新的磅礴力量從哪裏來?如何將湖北的科技資源優勢轉化爲經濟發展優勢?如何優化創新環境,讓市場真正成爲配置創新資源的力量?

省委、省政府將“創新湖北”作爲“五個湖北”建設的關鍵,先後出台30余項政策文件,不斷完善科技體制革新總體設計和制度框架,持續爲科技創新創業清障搭台。

自2012年10月起,省委書記李鴻忠堅持每月到東湖高新區調研並現場辦公,研究解決創新創業中的困難和問題,並通過強化政策引導和激勵,充实調動和激發光谷創新創業活力。

2013年年底,我省凭据“實惠歸個人,榮譽歸學校,利益歸社會”的原則,大膽碰觸體制“天花板”,率先在全國探索科技结果轉化“三權革新”。

2014年6月,“科技十條”實施細則發布,應用型科技结果不再作爲國有資産進行治理,取消结果轉化中的行政審批法式,研發團隊可獲77%-99%的收益。革新法式之大,引發全國關注。

惟革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革新創新者勝。

繼東湖高新區獲批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之後,國家在鄂结构建設技術轉移中部中心,批准建設東湖國家軍民融合科技創新示範基地;武漢市被列爲國家全面創新革新試驗區;武漢都市圈成爲全國第一個科技金融革新創新試驗區;武漢、襄陽、宜昌三市先後跻身國家創新型試點都市。

2015年,全省技術条约成交額突破800億元大關,同比增長38%,位居全國前列。全省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4.2%,2015年達到5028.94億元;國家級高新區由3家增至7家,省級高新區由11家增至20家,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3300家,居中部第一。中國光谷每天新增51家市場主體、26家科技型企業,2015年企業總收入突破萬億元。

多管齊下打造創業寶地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培育發展新動力,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推動大衆創業、萬衆創新,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激發調動全社會的創新激情,持續發力,加速形成以創新爲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

如何搭上這班時代列車?湖北狠抓革新攻堅,突出創新驅動,以革新激活創新源頭,以服務構建創新生態,以創業謀劃創新未來,多管齊下打造“創業寶地”。

2013年,東湖高新區出台“黃金十條”,相繼推出40多項配套政策。2015年1月,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條例》,從治理體制、科技創新、金融服務及創新容錯免責等9個方面支持創新創業。2016年,“創客”一詞首次寫入省政府事情報告。

創業資金從何而來?湖北19只創投基金獲國家引導基金參股,支持金額8.5億元,居全國前列,中部第一。武漢、襄陽、宜昌等13個地方政府先後設立創投引導基金,全省政府創投引導基金總規模超過110億元。全省創投資本加速集聚,已登記股權投資類企業800余家,注冊資本超過600億元。光谷産權交易所建设了全國區域股權市場首個“科技板”,已挂牌科技型中小企業215家。

從“9.9元包郵”做起,創立折扣特賣電商平台卷皮網的黃承松,創立公司僅3年,2014年平台交易額就達到25億元;從體感車白手起家,29歲的周偉已經建设起銷售數億元的商業模式;美國留學歸國,創立簡米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的金亦治,建设起與微信、支付寶、銀聯等大佬相助的“帝國”。

新型孵化器在荊楚大地風生水起,短短兩年時間裏,光谷創業咖啡孵化出近80個創業團隊,培育超過5000個創業項目。截至目前,全省各級各類孵化器累計超過300家,孵化面積突破1000萬平方米,均位居中部第一。這些孵化器在孵科技企業達到16000多家,每年新增創業企業近3000家。

奏響創新驅動最強音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伴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在差异時間、差异場合,無論是面對各級領導者,還是身處企業家和科技事情者當中,習近平總書記對創新念茲在茲。

以科技創新爲第一動力的全面創新,將爲中國撐起圓夢的翅膀。“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勢”!

科技資源大省湖北,奏響創新驅動發展最強音。

世界首台71英寸LED電視、全國首台激光動態彎沈測量車、全國首台萬瓦光纖激光器、全國首款三網融合終端産品……一系列新的突破结果誕生,讓“湖北創造”打破了國外技術的封鎖和産業壟斷。

全球首創18導平板心電圖機、PM2.5檢測儀、全球首款膠囊內窺鏡等一大批民生科技结果實現批量投産,有效擴大了創新结果的全民共享,使科技創新更多地惠及了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

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光纖制棒工藝及設備、國內裝車行駛裏程最長的燃料電池等一大批應用基礎研究结果走出實驗室,廣泛應用于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

以江漢平原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區爲龍頭的40多家農業高新區、農業科技園區,有力承載了科技創新服務“三農”,引領了農業産業化發展。

近5年來,全省共有163項重大科技结果獲得國家科技獎勵,1703項獲得省級科技獎勵,這些獲獎结果爲我省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累計實現利潤4251億元、稅收1079億元、創彙1412億元。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

一串串顯示創新實力壯大的數字,一項項折射創新结果多點開花的突破,一份份展示湖北創新升級的成績單,把發展及時切換到創新引擎上來。

創新,企業的乐成之源,國家的發展之根,民族的進步之魂。把創新作爲引領發展第一動力的湖北,定能夠奏出越发華美的樂章。

首頁

  • 智慧校園系统
  • 綜合教務治理系統
  • 云教學治理平台
  • 學校網絡教學平台
  • 乐成規劃系統
  • 資産治理系統
  • 校園繳費平台
  • 郵箱系統
  • 教務處
  • 招生辦
  • 組織部
  • 人事處
  • 學工處
  • 校團委
  • 科研處
  • 發展規劃与学科建设…
  • 教學質量治理處
  • 國際相助与交流处
  • 素質教育研究院
  • 教師發展中心
  • 就業信息網
  • 校友之家
  • 智能化辦公室
  • 後勤服務中心
  • 人工智能學院
  • 智能制作學院
  • 生命科學學院
  • 康健與護理學院
  • 商學院
  • 文法學院
  • 創意設計學院
  • 影視傳媒學院
  • 馬克思主義學院
  • 國際教育學院
  • 通適素質教育學院
  • 創新創業學院
  • 廣信科教集團
  • 綠林山風景區
  • 華龍生物制藥公司
  • 廣信生態農業發展公司
  • 武漢軟網科技公司
  • 廣信國際大酒店
  • 教育部
  • 科技部
  • 省教育廳
  • 湖北招生信息網
  • 湖北教育信息網
  • 湖北省科學技術廳
  • 湖北省人社廳
  • 湖北省结业生就業網
  • 武漢市人社局
  • 中國大學生在線

友情鏈接

常用鏈接 部門鏈接 學院鏈接 集團鏈接 校外鏈接

聯系方式

招生咨詢電話:027-81652037、81652828、81652829

地址:湖北省武汉江夏大道16号 邮编:430223

電話:027-81652000

傳真:027-81652011

聯系我們 網上信訪

CopyRight ? PP电子学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PP电子学院网络中心    鄂ICP备11008201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1502000109号